大丈夫不論得不得志,皆能恬然處之。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觀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時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志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義的事,則縱使有什么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 孟子本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有一次,公孫丑問他,“倘若夫子做到齊國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則齊國為霸諸候,稱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當您實際擔負這項重職時,也能夠做到毫不動心的境界嗎?”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歲以后就不動心了。”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孟子列舉了兩個方法,即“我知言”與“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孟子》中講,“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蒙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里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換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氣。”公孫丑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力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謙于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著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間。但它只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只有在反復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后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于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游列國時,在陳卷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后,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于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并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云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仍無論做什么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地活著。(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身處順境而不驕矜,身處逆境而不頹唐,這才是聰明人所應采取的生活態度。 +10我喜歡
1977年12月13日下午兩點,劉小克同志帶著上午語文考試的喜悅又躊躇滿志地坐在了考場上。本場考的是數學,小克不但會四則混算,還會有關幾何體的面積體積計算等,他想,再不沾還能不碰上幾道會的? 小克攤開試卷,填寫了準考證號及姓名后又稍穩了穩情緒,開始仔細審題,看了一遍他大吃一驚,再看一遍頭上頓時冒出了不少虛汗。原來,出題的老師們真不是東西,竟把小克會的全部迴避了,試卷上的題他一道也不會,一題也看不懂,只有(a十b)(a一b)這個題眼熟但不知是個什么東西。他偷看了同桌一眼,那家伙像防賊似的竟然把卷子捂得嚴嚴實實的,但在小克的努力下還是瞥見了個α平方加b平方這個答案,然后什么也看不到了。 剩余的兩個鐘頭干啥?早出去,見人不好交待丟人現眼!晚出去,啥也不寫監考老師笑話。突然,小克笑了,何不作首詩抒抒情,讓改卷老師了解下自己的情況,一來不笑話咱交了白卷,二來嘛激起了改卷老師的同情心憐憫心贊美心說不定還會給你幾十分也不是不可能的。過去流傳的“西峽有個何東懷,年年考試我都來,如若今年考不上明年考試我還來″不也沒啥壞影響嘛! 于是小克同志用了近一個鐘頭的時間搞起了詩歌創作,終于在卷子的空白處留下了一首不朽的、后來成為高考美談的佳作。 “上學十年整,刻苦又用功,間隔好幾年,今日頭發懵。 數學我不會,理化俺不通,不如死了吧,畢竟還年輕。唉!!!” 小克寫好后一直在欣賞自己的得意之作,一直沉浸在創作成功后的喜悅之中,這可比老何那狗屁順口溜打油詩強多了!此時,浮在小克同志臉上的笑容不亞于數學考了個一百分。 殊不知這一切都被正在巡視的悄悄站在身后的任主考官的老父親看得一清二楚。 考試結束后,小克喜迷迷地走出了考場,馬上被人叫住讓他去見他的父親,剛進老父親辦公室門還沒站穩,編好的瞎話還沒出口,父親一步上前“啪″的一巴掌就重重地搧在了他的臉上,一股殷紅的鮮血頓時從鼻子里竄了出來,小克捂住臉奪門落荒而逃,只聽老父親在背后罵到“人都叫你丟盡了!″。 就這樣,一首詩,一巴掌,一臉血,一聲嘆,使后來在全國書法界成為佼佼者的劉小克同志就這樣草草結束了早年所參加的唯一一次的全國高招考試。 作者簡介:王鋒,河南西峽人,長期從事教育與宣傳工作 +10我喜歡